關於中華文化節

獻辭

香港中西文化薈萃,既有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,亦廣繫國際社會,肩負向世界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使命。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的弘揚中華文化辦公室(弘揚辦),一直積極策劃各類節目、社區活動及合作計劃,以推動中華文化及歷史的傳承及創新。

弘揚辦在2024年首次推出「中華文化節」,廣納傳統及創新的藝術形式,演出及活動切合各類型觀眾的喜好,冀能對內促進文化傳承,對外弘揚中華文化,達致「全方位推動、全社會參與」的目標,與《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》的發展方向呼應。首屆「中華文化節」參與人數多達90萬,節目大獲好評。觀眾普遍認為「中華文化節」有助他們更了解中華文化,對身為中國人更感自豪和認同。特設的「普及中華文化藝術專場」尤其受學校歡迎,共吸引七千多名參與者,豐富他們對中華文化的認識。

秉承首屆的成功經驗,弘揚辦會將「中華文化節」打造成香港重要的文化品牌和年度盛事,讓香港市民和旅客欣賞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瑰寶,並為旅客提供更深度的旅遊體驗,吸引他們一再到訪。今年第二屆「中華文化節」由舞劇《詩憶東坡》打開序幕,以現代舞結合音、舞、詩、畫,為觀眾帶來綜合豐富的視聽體驗,體現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。其他精彩節目包括選自「中國戲曲節2025」多個劇種的劇目、獲國家藝術基金肯定的本地優秀作品、來自「焦點城市──西安」的精選演出和珍貴展品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,以及與眾多文藝組織合辦的舞台演出。今年更特別推出「茶文化」節目系列,將茶道和音樂創作合而為一,為文化節增添新意,讓觀眾體會跨文化領域的創造性轉化。

我誠邀大家共襄盛會,深入了解、感受和欣賞博大精深、繽紛燦爛的中華文化。

 

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
羅淑佩,JP

中華文化節

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,在凸顯多元文化的同時,亦處處展現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藝術。

康樂及文化事務署(康文署)弘揚中華文化辦公室於2024年首度推出「中華文化節」,旨在弘揚中華文化,以提升市民的國民身分認同及文化自信,同時吸引並匯聚內地和世界各國頂尖的藝人和藝團來港交流。「中華文化節」的標誌以通透的「窗欞」為設計概念,寓意香港是「文化窗口」,向世界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。標誌形似翠綠寶玉,象徵「中華文化節」各項精彩節目和活動絢麗如玉,盡是中華文化的藝術瑰寶。

「中華文化節」內容豐富多彩,包括康文署品牌項目「中國戲曲節」的精選劇目、獲國家藝術基金肯定的本地優秀作品,以及與多個本地藝術組織携手協力製作的舞台精品節目,涵蓋音樂、舞蹈、跨媒體、戲劇、戲曲、電影、展覽等,亦安排嘉年華、講座、藝人談及大師班等不同類型活動,推動中華文化走進社區,貼近生活。

為了打造「中華文化節」,我們不但對外拓展,與不同省市的優秀藝團協作互動,更致力與社區及商界機構合作,擴大節目宣傳,鼓勵各階層和不同年代、不同界別的市民參與文化節各類活動;另外亦與教育局聯動,透過推廣及延伸活動,讓中華美藝紮根於校園。期望文化節能促進不同地區和文化界別的交流融合,讓璀璨的中華文化藝術大放異彩!

弘揚中華文化辦公室

願景
中華文化源遠流長,博大精深,具有生生不息及多元融和的特質,造就了我們共同的價值觀和生活模式。我們期望透過各色各樣的展覽、活動、交流、合作和推廣工作,讓青年人及大眾領會中華文化的精髓,加強國家認同感和文化自信,傳承和宣揚愛國主義精神。

使命
加深社會各界對中華文化及歷史的認識及興趣。
推動愛國主義教育,培養愛國情懷。
透過多元化的節目,弘揚中華文化。
與不同持份者合作,一起弘揚中華文化。
提升大眾的國民身分認同感及文化自信。

信念
認同國家
多元一體
和而不同
協作共融
薪火相傳
專業敬業
與時並進

中華文化節主題音樂

 

 

創作人的話

為不同文化及藝術類型活動創作主題音樂,是我創作生涯中最具挑戰的任務之一。有別於一般相對容易的歌曲創作,主題音樂創作背後須具備一套整體精神面貌,以包攬和轉化出一幅富想像力或具有特定氛圍的畫面,作為音樂作品的基調,因此極具挑戰性。

在接到「中華文化節」邀約,要從零開始創作主題音樂的重要任務後,我立即開始鑽研和瀏覽去年文化節的影像資料,再進一步形成有關「中華文化節」的初步概念。通常影像及圖片會在我腦海自動轉化為音樂。

另外,演藝項目的色調質感和視覺動態亦非常重要,會成為我為作品添加變化和感情的催化劑,而這些元素往往奠定一首旋律是否吸引。

無論創作甚麼類型的音樂,我總會試圖想像聽眾是那一類人。就文化節而言,主要應為華裔以及來參與活動的外國遊客。因此,我特意在作品中注入東西交融的音樂特質。

獲委約為「中華文化節」創作主題音樂是我莫大的榮幸。我在此衷心希望即將到臨的「中華文化節」取得空前成功。

 

中華文化節主題音樂
作曲、編曲及歌曲監製
鮑比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