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中华文化节

献辞

香港中西文化荟萃,既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,亦广系国际社会,肩负向世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使命。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辖下的弘扬中华文化办公室(弘扬办),一直积极策划各类节目、社区活动及合作计划,以推动中华文化及历史的传承及创新。

弘扬办在2024年首次推出「中华文化节」,广纳传统及创新的艺术形式,演出及活动切合各类型观众的喜好,冀能对内促进文化传承,对外弘扬中华文化,达致「全方位推动、全社会参与」的目标,与《文艺创意产业发展蓝图》的发展方向呼应。首届「中华文化节」参与人数多达90万,节目大获好评。观众普遍认为「中华文化节」有助他们更了解中华文化,对身为中国人更感自豪和认同。特设的「普及中华文化艺术专场」尤其受学校欢迎,共吸引七千多名参与者,丰富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识。

秉承首届的成功经验,弘扬办会将「中华文化节」打造成香港重要的文化品牌和年度盛事,让香港市民和旅客欣赏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瑰宝,并为旅客提供更深度的旅游体验,吸引他们一再到访。今年第二届「中华文化节」由舞剧《诗忆东坡》打开序幕,以现代舞结合音、舞、诗、画,为观众带来综合丰富的视听体验,体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。其他精彩节目包括选自「中国戏曲节2025」多个剧种的剧目、获国家艺术基金肯定的本地优秀作品、来自「焦点城市──西安」的精选演出和珍贵展品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,以及与众多文艺组织合办的舞台演出。今年更特别推出「茶文化」节目系列,将茶道和音乐创作合而为一,为文化节增添新意,让观众体会跨文化领域的创造性转化。

我诚邀大家共襄盛会,深入了解、感受和欣赏博大精深、缤纷灿烂的中华文化。

 

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
罗淑佩,JP

关于中华文化节

香港作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,在凸显多元文化的同时,亦处处展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艺术。

康乐及文化事务署(康文署)弘扬中华文化办公室于2024年首度推出「中华文化节」,旨在弘扬中华文化,以提升市民的国民身分认同及文化自信,同时吸引并汇聚内地和世界各国顶尖的艺人和艺团来港交流。 「中华文化节」的标志以通透的「窗棂」为设计概念,寓意香港是「文化窗口」,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。标志形似翠绿宝玉,象征「中华文化节」各项精彩节目和活动绚丽如玉,尽是中华文化的艺术瑰宝。

「中华文化节」内容丰富多彩,包括康文署品牌项目「中国戏曲节」的精选剧目、获国家艺术基金肯定的本地优秀作品,以及与多个本地艺术组织携手协力制作的舞台精品节目,涵盖音乐、舞蹈、跨媒体、戏剧、戏曲、电影、展览等,亦安排嘉年华、讲座、艺人谈及大师班等不同类型活动,推动中华文化走进社区,贴近生活。

为了打造「中华文化节」,我们不但对外拓展,与不同省市的优秀艺团协作互动,更致力与社区及商界机构合作,扩大节目宣传,鼓励各阶层和不同年代、不同界别的市民参与文化节各类活动;另外亦与教育局联动,透过推广及延伸活动,让中华美艺扎根于校园。期望文化节能促进不同地区和文化界别的交流融合,让璀璨的中华文化艺术大放异彩!

关于弘扬中华文化办公室

愿景
中华文化源远流长,博大精深,具有生生不息及多元融和的特质,造就了我们共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模式。我们期望透过各色各样的展览、活动、交流、合作和推广工作,让青年人及大众领会中华文化的精髓,加强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信,传承和宣扬爱国主义精神。

使命
加深社会各界对中华文化及历史的认识及兴趣。
推动爱国主义教育,培养爱国情怀。
透过多元化的节目,弘扬中华文化。
与不同持份者合作,一起弘扬中华文化。
提升大众的国民身分认同感及文化自信。

信念
认同国家
多元一体
和而不同
协作共融
薪火相传
专业敬业
与时并进

中华文化节主题音乐

 

 

创作人的话

为不同文化及艺术类型活动创作主题音乐,是我创作生涯中最具挑战的任务之一。有别于一般相对容易的歌曲创作,主题音乐创作背后须具备一套整体精神面貌,以包揽和转化出一幅富想像力或具有特定氛围的画面,作为音乐作品的基调,因此极具挑战性。

在接到「中华文化节」邀约,要从零开始创作主题音乐的重要任务后,我立即开始钻研和浏览去年文化节的影像资料,再进一步形成有关「中华文化节」的初步概念。通常影像及图片会在我脑海自动转化为音乐。

另外,演艺项目的色调质感和视觉动态亦非常重要,会成为我为作品添加变化和感情的催化剂,而这些元素往往奠定一首旋律是否吸引。

无论创作什么类型的音乐,我总会试图想像听众是那一类人。就文化节而言,主要应为华裔以及来参与活动的外国游客。因此,我特意在作品中注入东西交融的音乐特质。

获委约为「中华文化节」创作主题音乐是我莫大的荣幸。我在此衷心希望即将到临的「中华文化节」取得空前成功。

 

中华文化节主题音乐
作曲、编曲及歌曲监制
鲍比达